关于教育的一点感想
今天看到了一个上海交大教授、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关于国内本科教育的一番话。
跟自己的体验和观察也基本吻合。
“我在康奈尔和上海交大为大一新生讲授同样的课程。我发现上海交大的大一新生要比美国
顶尖大学的更好。但4年后,我再次面对这些中国学生时,却发现康奈尔大学的学生已经超
过了他们。这意味着中国的大学教育并不成功。”
[全文: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628325 ]
从我个人的教育历程来看,很多人高中之前都很努力,但是到了大学之后就开始放飞自己。
这样一来,等到大学毕业时自然就会有些退步了,相对于那些一直努力的同学来讲。
当然,我读的是个普通本科,金字塔尖上的学校里的学生应该会有很大不同吧。
我觉得,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学之前的学习相对来讲不需要太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学习那些前人已经积累好的知识就是了。不需要太多的原创力。但是到了
大学以及硕博教育阶段就不同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多的自我发挥,更多自主,更多原创。
这些都是国内的教育(世界上大多数教育系统也一样)一直不曾倡导当然学生也就不擅长的。
这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得到一些印证。PSA测试中,中国的学生总是名列前茅。但是不管是
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工程应用领域,国内的学者和工程师鲜少有做出突出成果的。当然这一点
也在慢慢改善。
这也让我想起来多年前看到一场关于教育的TEDX演讲。主讲者Ken Robinson爵士的主要观点有:
- 小孩子天生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 全世界的教育系统及其评价体系在一步步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因为其对待错误的态度,个人理解)
- 现在的公立教育是为了培养工业化所需的工程师/技术人员,而不是发掘人的创造力,培养更完整的人
- 艺术(绘画、舞蹈、戏剧…)应该和数学/语言在教育系统中获得同等重视
我个人是比较同意这些观点的。其中有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如果你害怕犯错,你就不会产生任何原创性的东西.
(if you’re not prepared to be wrong, you’ll never come up with anything original.)
小孩子之所以会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因为他们不怕犯错,不怕尝试。
但是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待错误的方式却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害怕犯错,逐渐害怕
去尝试新的东西。
但是我发现我在自己的子女的教育中还是会自觉或不自觉的犯同样的问题:对孩子的错误不够包容。
这个视频现在网上还有,非常幽默,非常有启发性。推荐大家也都看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W41187oC
===============================
我对教育一直是有很大的兴趣的。最初的来源应该是对自己学习经历的思考。
后来,有了自己的子女,也开始观察、思考子女的教育和学习问题。
在有些学科,比如英语,历史,感觉自己学习起来比较快,学习时感觉很轻松,完全没有累的感觉。
但对有些学科或项目,比如微积分,概率分布等等,就比较吃力,花了很多时间还是觉得不得其门而入。
为什么,同一个人对不同领域的知识的理解能力会差别这么大?
横向来比,在自己工作的IT领域,有很多人做出来的东西自己甚至都无法理解它的工作原理。
为什么不同的人之间理解力会如此悬殊?
我很早就倾向于认为,这跟每个人的大脑构造或者基因有关。
由于基因的关系,每个人的大脑构造或者蛋白质构成会不同,因而对不同的领域敏感程度不同。
对于自己比较敏感的领域,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反之,则是事倍功半。
同理,也可以解释不同的人同情心、同理心和羞耻心以及健康程度都有明显不同。
问题在于,这些由基因决定的东西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和个人的努力来改变。
我个人倾向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改善,但不会本质的改善。
或者说,基因决定上限,后天的环境和努力决定下限。在几乎所有方面。
个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认知能力,运动技能等等,但很可能永远无法超过那些
基因或者天赋比自己高又同等努力的人。
但对于先天基因/天赋不好的人来说,也有很多好消息:
- 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而且我很可能是错误的。
- 天赋出众的人只是极少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只要努力就可以比自己的同辈做的好。
- 你在一个领域没有天赋,但是可能在另一个领域有。